7.1. 概述¶
编译器前端主要将用户代码进行解析翻译得到计算图IR,并对其进行设备信息无关的优化,此时的优化并不考虑程序执行的底层硬件信息。编译器后端的主要职责是对前端下发的IR做进一步的计算图优化,让其更加贴合硬件,并为IR中的计算节点选择在硬件上执行的算子,然后为每个算子的输入输出分配硬件内存,最终生成一个可以在硬件上执行的任务序列。
如 图7.1.1所示,编译器后端处于前端和硬件驱动层中间,主要负责计算图优化、算子选择和内存分配的任务。首先,需要根据硬件设备的特性将IR图进行等价图变换,以便在硬件上能够找到对应的执行算子,该过程是计算图优化的重要步骤之一。前端IR是通过解析用户代码生成的,属于一个较高的抽象层次,隐藏一些底层运行的细节信息,此时无法直接对应硬件上的算子(算子是设备上的基本计算序列,例如MatMul、Convolution、ReLU等),需要将细节信息进行展开后,才能映射到目标硬件上的算子。对于某些前端IR的子集来说,一个算子便能够执行对应的功能,此时可以将这些IR节点合并成为一个计算节点,该过程称之为算子融合;对于一些复杂计算,后端并没有直接与之对应的算子,但是可以通过几个基本运算的算子组合达到同样的计算效果,此时可以将前端IR节点拆分成多个小算子。在完成计算图优化之后,就要进行算子选择过程,为每个计算节点选择执行算子。算子选择是在得到优化的IR图后选取最合适的目标设备算子的过程。针对用户代码所产生的IR往往可以映射成多种不同的硬件算子,但是这些不同硬件算子的执行效率往往有很大差别,如何根据前端IR选择出最高效的算子,是算子选择的核心问题。算子选择本质上是一个模式匹配问题。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一个IR节点对应一个目标硬件的算子,但是这种方法往往对目标硬件的资源利用比较差。现有的编译器一般都对每一个IR节点提供了多个候选的算子,算子选择目标就是从中选择最优的一个算子作为最终执行在设备上的算子。总的来说,在机器学习系统中,对前端生成的IR图上的各个节点进行拆分和融合,让前端所表示的高层次IR逐步转换为可以在硬件设备上执行的低层次IR。得到了这种更加贴合硬件的IR后,对于每个单节点的IR可能仍然有很多种不同的选择,例如可以选择不同的输入输出格式和数据类型,需要对IR图上每个节点选择出最为合适的算子,算子选择过程可以认为是针对IR图的细粒度优化过程,最终生成完整的算子序列。最后,遍历算子序列,为每个算子分配相应的输入输出内存,然后将算子加载到设备上执行计算。
7.1.1. 计算图优化¶
计算图优化是在不影响模型的数值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图变换达到简化计算、减少资源开销、适配硬件的执行能力、提升执行性能的目的。
7.1.2. 算子选择¶
算子选择是将IR图上的每个计算节点映射到设备上可执行算子的过程,一个IR图上的计算节点往往可以对应多个设备上的算子,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算子的规格,算子的执行效率等问题,算子选择目标就是从中选择最优的一个算子。
7.1.3. 内存分配¶
经过计算图优化和算子选择之后,我们可以得到IR图中每个算子的输入输出的形状(Shape)、数据类型、存储格式。根据这些信息,计算输入输出数据的大小,并为输入输出分配设备上的内存,然后将算子加载到设备上才能真正执行计算。此外,为了更充分地例用设备内存资源,可以对内存进行复用,提高内存利用率。
7.1.4. 计算调度与执行¶
经过算子选择与内存分配之后,计算任务可以通过运行时完成计算的调度与在硬件上的执行。根据是否将算子编译为计算图,计算的调度可以分为单算子调度与计算图调度两种方式。而根据硬件提供的能力差异,计算图的执行方式又可以分为逐算子下发执行的交互式执行以及将整个计算图或者部分子图一次性下发到硬件的下沉式执行两种模式。
7.1.5. 算子编译器¶
作为AI编译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算子编译器把单个简单或复杂的算子经过表达和优化后编译为一个单独的可执行文件。目前业界面对算子编译器仍有许多有趣的问题尚未得出明确结论,相关的处理逻辑与方法也尚未收敛。本小节希望将这些问题简单抛出,并给出业界比较典型的几种处理方式。若能对业界朋友们和同学们有所启发甚至若能对这些问题起到促进收敛的作用,那真是再好不过!目前尚待收敛的问题包括而不限于:如何通过算子编译器进行性能优化?算子编译器如何兼容不同体系结构特点的芯片?面对输入Python代码的灵活性以及神经网络训练时动态性的情况,该如何充分将这些完美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