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可解释性AI系统

近10年来,籍由算力与数据规模的性价比突破临界点,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联结主义模型架构及统计学习范式(以后简称深度学习)在特征表征能力上取得了跨越级别的突破,大大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很多场景中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比如:人脸识别准确率达到97%以上;谷歌智能语音助手回答正确率,在2019年的测试中达到92.9%。在这些典型场景下,深度学习在智能表现上的性能已经超过了普通人类(甚至专家),从而到了撬动技术更替的临界点。在过去几年间,在某些商业逻辑对技术友好,或者伦理法规暂时稀缺的领域,如安防、实时调度、流程优化、竞技博弈、信息流分发等,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取得了技术和商业上快速突破。

食髓知味,技术发展的甜头自然每个领域都不愿放过。而当对深度学习的商业化运用来到某些对技术敏感、与人的生存或安全关系紧密的领域,如自动驾驶、金融、医疗和司法等高风险应用场景时,原有的商业逻辑在进行技术更替的过程中就会遇到阻力,从而导致商业化变现速度的减缓甚至失败。究其原因,以上场景的商业逻辑及背后伦理法规的中枢之一是稳定的、可追踪的责任明晰与责任分发;而深度学习得到的模型是个黑盒,我们无法从模型的结构或权重中获取模型行为的任何信息,从而使这些场景下责任追踪和分发的中枢无法复用,导致人工智能在业务应用中遇到技术上和结构上的困难。此外,模型的可解释性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相关机构对此推出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因此,从商业推广层面以及从法规层面,我们都需要打开黑盒模型,对模型进行解释,可解释AI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技术。

本章的学习目标包括:

  • 掌握可解释AI的目标和应用场景

  • 掌握常见的可解释AI方法类型及其对应的典型方法

  • 思考可解释AI方法的未来发展